浏览:16
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的喧嚣尚未散去,中国汽车品牌在全球化征程上的昂扬步伐已引发世界瞩目。2024年,中国整车出口量达641万辆,同比增长23%,新能源汽车出口成绩更是璀璨夺目,1~4月出口64.2万辆,同比增长52.6%。比亚迪、长城、零跑等品牌在全球市场的积极开拓与亮眼表现,长安汽车泰国罗勇工厂的投产、上汽集团海外3.0战略的发布、奇瑞集团连续22年蝉联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冠军,这些里程碑式的事件,共同勾勒出中国汽车出海从“产品输出”到“产业输出”的质变轨迹,无疑是中国汽车产业崛起的有力注脚。
然而需要警惕的是,在中国车企出海征程背后,不能将国内汽车市场存在的内卷之风蔓延至海外市场,中国汽车品牌需要摆脱国内内卷的路径依赖,真正实现从规模扩张到价值跃升的蜕变。
国内汽车市场的内卷,本质上是过度竞争环境下企业为争夺有限市场份额而陷入的恶性循环。价格战、配置战、营销战此起彼伏,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研发投入受限,产品同质化现象愈发严重。这种内卷模式若被简单复制到海外市场,短期内或许能凭借价格优势快速撕开市场缺口,但从长远来看,却潜藏着巨大的风险。
海外市场有着与国内截然不同的竞争规则、消费文化和政策环境。以欧洲市场为例,当地消费者对汽车的认知相当成熟,对品质、安全、环保等方面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且欧洲汽车产业历史悠久,品牌忠诚度极高。若中国汽车品牌仍以低价策略冲击市场,不仅难以在消费者心中树立高端品牌形象,反而可能被贴上“廉价低质”的标签,引发当地消费者和产业界的强烈反感。上世纪90年代,中国摩托车在东南亚市场的惨痛教训就是前车之鉴:彼时,中国摩托车凭借低价大量涌入东南亚,甚至以卖一辆送一辆的策略取代售后维修,此举虽在初期取得了成效,却因忽视质量导致品牌口碑崩塌,市场份额被日本摩托车品牌重新夺回。
此外,以牺牲利润换取市场份额的短视行为,不仅压缩了企业的研发投入空间,更在海外市场埋下了信任危机的种子,极易引发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临时反补贴税,便是这种风险的直接体现。一旦陷入贸易摩擦的泥沼,中国汽车品牌将面临市场准入受限、成本上升、供应链受阻等诸多困境,前期开拓市场的努力可能付诸东流。
回望日本汽车品牌的全球化之路,其成功密码恰恰在于对内卷逻辑的彻底摒弃。丰田进入美国市场时,没有选择与本土品牌正面拼价格,而是通过精益生产方式重塑成本结构,用“质量过剩”策略构建竞争壁垒。看似笨拙的打法,却成就了凯美瑞连续15年蝉联美国最畅销轿车的神话。在欧洲市场,日产通过GT-R车型树立技术图腾,用性能溢价替代价格竞争,成功跻身超跑俱乐部。
日系品牌的联盟战略更显战略智慧。丰田、本田、日产等企业虽存在竞争,但在供应链整合、技术标准统一、售后服务网络共建等方面形成默契。例如,在北美市场,日系品牌共同投资建设零部件配送中心,降低物流成本;在东南亚,通过共享研发平台分摊新技术风险。这种“竞合关系”使日系车在海外市场始终保持15%以上的利润率,远超中国品牌当前水平,也使日系品牌在全球市场形成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弹性布局。从而避免价格战、专利战等内耗行为,转而聚焦技术协同与标准输出。
中国汽车出海的破局之路,本质上是对竞争关系、营销思路、产业生态、企业责任的整体重构。
在竞争层面,应追求公平竞争、合理竞争与共同发展。公平竞争是底线,中国汽车品牌须严格遵守销售地区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摒弃不正当竞争手段,以诚信和实力赢得海外市场的尊重。竞争的着眼点亦不能“只看销量,不重质量”,技术竞争是在海外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汽车品牌在电池技术、电驱动系统、智能网联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领先优势。然而,要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仍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如高能量密度电池、固态电池、辅助驾驶技术等。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的性能、安全性和智能化水平,满足海外消费者对高品质汽车的需求。这也倒逼车企必须保持合理利润率,从而形成销售-研发-再销售的良性循环。
在营销思路上,需要实现从“性价比”到“心价比”的跃迁。领克品牌在欧洲市场打造的“订阅制”商业模式,让汽车从商品转变为生活方式载体,使其连续三年位居欧洲市场4万欧元以上中国品牌首位。蔚来汽车在挪威市场推出的BaaS电池租赁方案,通过车电分离模式降低购车门槛,同时构建了可持续的能源服务体系。这些实践证明,在成熟市场,品牌价值的构建需要超越产品功能,直抵消费者情感深处。
在产业生态维度,需要践行“共生共赢”的全球化哲学。中国汽车品牌可以与国际知名车企、零部件供应商、科研机构等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共享市场资源。例如,吉利与沃尔沃的战略合作,不仅提升了吉利的技术水平和品牌形象,还为沃尔沃开拓了中国市场,实现了双方的互利共赢。上汽集团在印尼建立的CKD工厂,带动玲珑轮胎、法士特变速箱等30家零部件企业出海,形成产业集群。这种产业链的协同出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制造”全球化。
推动本地化生产是融入当地市场的关键举措。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可以实现本地化生产、本地化销售,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同时,本地化生产还可以为当地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赢得当地政府和消费者的支持。例如,长安汽车在泰国罗勇工厂实施的“中国标准+本地化创新”模式,不仅引入光伏发电、数字孪生等绿色技术,更通过供应链本地化创造了2000个就业岗位。此外,本地化生产还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需求和政策法规,降低市场风险。
履行社会责任是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重要方面。中国汽车品牌在海外市场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在新能源汽车推广过程中,加强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减少环境污染;参与当地的公益活动,为当地社区发展做出贡献。例如,在生活水平不发达市场,中国汽车品牌可以开展教育援助、医疗救助等公益活动,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提升品牌在当地的社会形象。通过履行社会责任,中国汽车品牌可以赢得当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站在2025年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国汽车品牌的出海征程已然进入深水区。当国内市场的内卷风暴袭来,行业和企业更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海外市场的空间大有可为,中国车企无需一上来就抱着“你死我活”的心态;海外竞争法则亦非简单的“丛林游戏”,而是价值创造的马拉松。
从长城汽车的出海建厂,到比亚迪的技术输出,再到吉利与雷诺的“反向合资”,中国汽车品牌正在探索一条超越内卷的全球化新路。这条道路或许充满荆棘,但只有坚持长期主义,深耕价值创造,中国汽车才能真正实现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从“规模出海”到“价值出海”的历史性跨越,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镌刻下属于中国的时代印记。